WFU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你的想法夠黏嗎?《創意黏力學》閱讀筆記《二》意外


作者:劉家成醫師



吸引對方的注意:用驚奇!
維持對方的注意:用興趣!


要如何才能讓聽眾注意我們的想法?如何才能在敘述的過程中維持他們的興趣?這就得要反其期待而行。我們必須要反直覺。我們可以出奇制勝,來提高對方的警覺性和注意力。然而,單是驚奇是不能持久的。要持久,我們必須提供趣味和好奇。

我們先來看一段廣告:

翻譯版:廣告裁判FB

這廣告主要是利用一些有趣的電影梗來穿插,藉由這樣來傳達飛機安全須知。我們常常在飛機上看到美美的空服拿著一件救生衣在飛機前面表演穿脫給我們看,但是影片就是讓我們「過目即忘」,為什麼?因為它的內容無法激起我們的好奇(也許你還記得空服有多美),也沒有提供我們趣味。反觀上面的廣告,他既有趣味又讓我們好奇(想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所以這個澳洲航空的空安短片的確是拍得很成功,因為他讓我們記住他了!

因此,當我們想要表達想法的時候,我們要常常問我們自己兩個問題:
我要如何引起別人注意? 驚奇!
我要如何讓它持續下去? 興趣!


大家都愛八卦,為什麼?


“你知道嗎?聽說某某科的主任有小三耶!”
“是喔?你怎麼知道?”(驚訝眉)
“就是有一次在某個會議的場外他被看到身邊有個女的,而且啊….”(放慢說話速度)
“快說啦!我想知道啦!”
“你知道嗎?!他在公眾場合摟著她的腰耶!”
“哇賽!天啊!”
(以下略)

這樣看得出來這段資訊的重點是否傳達到了?其實八卦本身就是一個富有「驚奇」的資訊,加上闡述者的鋪成方式如果是一步步的揭露訊息,就會產生聽眾的興趣,進而延續聽眾的注意力。

讓我們來複習一下前面提到的觀念,要如何讓你的訊息黏度增高呢?首先你要先找到你的中心訊息是什麼(找到核心),接著想想你這個訊息中違反本能的部分是什麼?接著在批判和違反本能的層面上打斷你聽眾的預測機運作(驚奇),讓他們預測機失靈,並且幫助觀眾修好它(引起興趣)。很難懂對吧?我們來舉個例子。


認知資訊真正的本質才能展現意外


有一個大學的新聞課老師,正在訓練學生如何寫引文。老師提供了一個事實情境“打狗中學校長史密斯今日宣佈全校師生在下週四要去台南參加一個新式教學的研討會。與會者包括人本教育學家羅伯特,公館大學校長史艷文及台南市長虱目魚神。”

這些學生就開始應用新聞引文書寫的原則開始重組字句,並把這段事實濃縮成一個句子寫出來。新聞課老師看完所有同學的引文之後,只默默的在白板上面寫了一句話:「下週四全校不上課。」那一瞬間,全班的同學都屏息地看著這段話,而這個時候他們才明白,新聞報導不只是把事實反芻出來,而是要想出事實背後的意義,以及知道他為什麼重要。

人為什麼會因為「好奇」而產生「興趣」?主要因為是「縫隙理論」。我們在聽一個很意外的訊息的時候,此時我們心裡會產生幾個看法「下面會發生什麼事?結果會怎麼樣?」因為我們想知道答案,就是這種好奇心讓我們保持興趣。它可以讓我們有耐心地看完一部爛片,就因為我們想知道最後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好奇的知識縫隙理論


喬治。羅文斯坦對情境興趣(Situational interest)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看法,他認為好奇心是當我們覺得自己的知識出現縫隙的時候就會產生的。他認為有縫隙就會引發痛苦,想要解除痛苦,就得填滿知識縫隙。

「縫隙理論」就是好奇心的主要驅動力,所以說故事會讓觀眾想要知道結局而願意聽下去;推理小說會讓讀者想要知道是誰幹的而願意翻下去;除此之外,我們日常生活也常見到網路或新聞用很聳動的標題來打廣告或預告,如 “你家裡有一種看不見的化學藥物 — 而且正在慢慢殺死你!”其實都是使用好奇心的「縫隙理論」來達到這樣的效果。

知識縫隙產生好奇。但是要證明知識縫隙確實存在,首先可能要點出一些現有知識。也就是說「這些是你已經知道的,而這些事是你還缺少的。」當人感受到知識縫隙時,他就會從好奇心轉而變成持續的興趣,而你的資訊才能更有黏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