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家成醫師
「統計跑出來有沒有意義?」
「什麼時候可以升等?」
— 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的日常
寫論文這件事,對於住院醫師還是主治醫師來說,都是一個不斷被逼問的日常問題。因為如果你留在醫學中心裡,幾乎都脫離不了這三件事:服務、教學、研究。而其實最被重視的就是「研究」。
回想一下你所看過的日劇,只要有關醫院的戲劇,都脫離不了「研究論文」這個橋段。
《醫龍》裡的心臟外科教授,加藤晶,就是深怕自己的努力研究被搶走,所以積極的在拉攏朝田龍太郎加入她的團隊裡。(不過後續醫龍也是有演到加藤晶的人工小兒心臟研究成果被搶走的橋段)
而《派遣女醫》系列裡有一個外科部長,海老名敬,在劇中也是為了可以發表學術論文,而搶著完成困難手術的橋段。(後面他還是順利升等教授就是了)
研究是為了促進個人還是醫學的進步?
這些橋段告訴我們什麼?寫論文真的是要促進醫學進步嗎?不是,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自己,因為論文帶來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可以升等,加薪,提高名聲,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可能不要爭取呢?
在醫學中心,醫師所寫的論文如果可以刊登在國外期刊上,就能根據他的刊登期刊的分數來決定他對醫院的貢獻。什麼是分數?國外的期刊有一個指數叫做 impact factor,這個指數代表的是他們那家期刊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次數,impact factor 越高,就代表這家期刊被引用的次數越多,也意味著這家期刊比較「權威」。
醫學中心為了可以在國際上還有國內學術佔有一席之地,當然是要「鼓勵」醫師多寫論文來達到這樣的目標。但是在台灣這種「賤保」領導之下的體制,你主治醫師如果不努力「服務」,可是會沒薪水可以養家的。因此,有些醫師就
重罰之下必有勇夫?
所以,光是鼓勵是不夠的,醫院為了「鼓勵」大家多寫論文多研究,只好端出「處罰條款」:我要你好好寫論文做研究,你不寫只好請你走路。
在這種可能來年會沒有工作的情況之下,為了家庭、收入、面子還是自我實現等種種因素,各式各樣的方法就開始出現。不管是請人代工,還是成群結黨互掛名求進步,甚至是無中生有等這些狀況都時有所聞。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不升等就滾蛋),你確定所有的論文都是真的有意義嗎?真的都是言之有物或者對於疾病治療有幫忙嗎?我心中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
沒有利益,沒有論文。
再來,現在許多期刊裡面的文章,跟藥廠有關的論文又有多少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如果沒有這些新藥物的論文發表,會不會一年的論文發表數量就驟減??為什麼?新藥物的上市,本來就需要通過許多次人體試驗,而這些試驗的結果如果沒有發表在期刊上,這個新藥物要怎麼得到FDA認證上市?所以這樣的論文背後有沒有龐大的利益,我想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前一陣子我在國外網路部落格看到一篇文章《為什麼教授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去寫沒有人要讀的廢物?》(Why Professors Are Writing Crap That Nobody Reads),裡面有提到幾個有趣的現象,我節錄裡面的文章並且翻譯給各位看一下。
“82 percent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humanities are not even cited once.”
(有82%的人文科學文章根本沒有被引用過)
“Of those articles that are cited, only 20 percent have actually been read.”
(這些被引用的文章中,只有20%真的有被好好讀過)
“Half of academic papers are never read by anyone other than their authors, peer reviewers, and journal editors.”
(有一半的學術文章根本沒有其他人讀過,除了作者自己,審稿者及雜誌編輯本身)
很諷刺吧?這麼多的學術文章竟然只有少數的文章有它的意義,所以寫論文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地位?學術?還是名氣?這樣的情況除了在醫療體系以外,在各個學術領域都存在這種奇怪但是大家都習以為常的現象,實在是很難理解。
最後,他的部落格寫了一段很發人省思的話:
“Thus, increased specialization has led to increased alienation between not only profess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but also between the professors themselves.”
(因此,專業化的增加不只導致學者與大眾的疏離,也導致學者之間的疏離。)
“All of this is very unfortunate. Ideally, the great academic minds of a society should be put to work for the sake of building up that society and addressing its problems. Instead, most Western academics today are using their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nswer questions that nobody’s asking on pages that nobody’s reading.”
(這些現象不是好事。理想來說,這些偉大的學者應該致力於去建構社會及解決問題。但是大部份的學者都在使用他們的智慧資源去回答在沒有人看的論文上面沒有人問的問題)
“What a waste.”
你的研究有與這個社會形成鏈結嗎?
這裡其實也是呼應到另外一個台灣學者寫的文章《不堪回首的論文迷思》,他裡面提到:
“據我所知,台灣最聰明努力的菁英,博士教授乃至國家研究機構的研究員,大多數就是這麼過日子的!這很像一個信仰虔誠的教派中,一個非常奇特的宗教儀式!對於圈內人來說,那是再嚴肅不過的大事,被尊稱為「學術」研究!但是實質上這些論文活動與真實世界沒有直接的互動關係,充其量只是一群特定身分人士的社交儀式罷了!事實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管是在報端發表或直接寫在牆上,都無損於它的價值,國際頂級期刊根本不會讓你的研究成果變得更有價值!那我們投稿成功時到底在興奮甚麼?”
“終於有這麼一天!當SCI不再與我的未來有任何直接的名利關係時,我才徹底醒悟,論文發表在真實世界的人眼中,是一件多麼無所謂的小事!尤其是在這個資訊已經可以免費充分流通的網路時代,論文發表平台根本與一個很少人去瀏覽的冷門網站一樣的不重要!它還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是它依舊是台灣學界計算身價的標準,就跟資訊領域很多過時的證照一樣!即使知道完全沒用,只要還是學校的畢業門檻,只要觀念過時的老闆說要看,想畢業想求職的年輕人就會拼命去考,還自我催眠說證照「真的」很重要!這是會造成精神分裂的!”
所以,論文這本身到底代表了什麼?是一張證照?升等證明?名利?還是什麼都不是?
學術地位是期刊強迫你花錢買的?
最後,請容我再提一個更扯的現象。當你發現,你辛辛苦苦所寫的論文,一旦刊登到某家期刊上面之後,你的智慧財產權就等於給了這個期刊,因為這裡面的表格還是圖表都不能再利用拿來做其他用途,而最扯的是,你要花錢請他刊登。
有聽過自己要花錢刊登論文,然後還不能擁有自己著作的智慧財產權這種鬼扯的事情嗎?有,這就是整個世界 SCI 期刊都在做的事情,然後大家都畏懼這樣的惡勢力及貪圖這個 SCI 名號,選擇繼續這種鬼扯的認同。
但是你認為這個現象會持續下去嗎?
在前一陣子,報導者上面刊登了一篇文章《推倒貪婪期刊付費高牆!學術界揭竿而起》:
“這幾年,國際學術圈出現一群「知識界的羅賓漢」,他們要從貪婪的學術期刊出版集團,重新取回知識的火種。”
誰是「知識界的羅賓漢」?2011 年在哈薩克有名 22 歲研究生艾爾巴金(Alexandra Elbakyan),他透過寫程式設法取得昂貴期刊內容,供人免費下載,服務像她一樣窮酸的學生、科學家。
“這個名為 Sci-Hub 的網站開張後流量驚人,因而遭出版巨頭天價索賠,美國法院勒令撤銷網址,但艾爾巴金堅信,科學研究成果不應該私有化,Sci-Hub 很快重起爐灶,她的無畏無懼,讓媒體、支持者封她為「科學界的羅賓漢」。”
為什麼她會有這樣的念頭想要去「竊取」這些出版巨頭的論文,主要還是起因於他在唸研究所時,他為了要完成研究論文,想要找其他相關論文來研究,但是發現幾乎所有的論文都要收費,而且收費的數目還不小!如果要完成一篇碩士論文需要一百篇的論文,光下載這些論文的費用就非常驚人!(平均一篇需要30-40美元不等)
「⋯⋯當你需要讀上百來篇報告才能完成研究,每篇要價美金 32 元實在荒唐⋯⋯所有報告都是研究人員的心血,Elsevier 只是坐擁其利⋯⋯研究人員被迫把研究成果送給 Elsevier,只因為對方擁有權威期刊,如果想被學界認可,就必須在權威期刊發表研究⋯⋯」
— 艾爾巴金(Alexandra Elbakyan)
這些期刊除了跟下載使用者收取費用之外,我們剛剛也有提到,他還是跟論文著作者收取了一筆不小的數目來換取「刊登」,而且還要求「無償轉讓著作權」這種無恥的事情。
“研究人員付出心血取得的研究成果,若要發表研究報告,為數不少期刊需先支付可觀的刊登費(APCs),文章刊登後,還得無償轉讓著作權,作者使用、分享、再發表受到限制。學者協助同儕審核(Peer Review)論文,則是無償服務。”
“以 Elsevier 所屬期刊為例,刊登費每篇定價美金 500~5,000 元(約新台幣 1.6 萬~16 萬元),出版商取得著作權後,再高價售出期刊資料庫給大學等學術研究單位;林林總總的期刊年費加總起來,帳單數字令人咋舌。美國哈佛、康乃爾、加州大學、英國劍橋、德國康斯坦茨等名校都大喊吃不消”
對不公不義保持沈默無所作為也是一種罪
你說這樣的狀況難道台灣的學術界不知道嗎?不,他們都知道,但是選擇繼續保持沈默。然後醫學中心,各大學學院還是持續這種運作方式,用 SCI 論文來定義一個學者還是醫師的貢獻或價值,進而塑造論文價值的偉大,其實這些人都是這種病態體制下的共同迫害者。
我尊敬那些真的有為疾病治癒而研究的學者,因為他們的努力改善了我們的醫療。我認為我們應該要正視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論文有分數但是沒臨床價值?這背後的意義在哪?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這樣的怪現象?
身為一個基層醫師,我既沒有地位也沒有資源。人微言輕,不敢要求前輩們怎麼做,所以我只好從要求自己開始。
你今天論文生了沒?不是難產,只是不產垃圾。
延伸閱讀:
《Why Professors Are Writing Crap That Nobody Reads?》
《不堪回首的論文迷思》
《推倒貪婪期刊付費高牆!學術界揭竿而起》